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国内新闻 > 人物 > >详情

古德生院士谈金属矿业的困境与发展之路

发表时间 :2016-06-21 09:44:51 来源:中国黄金集团


  6月14日,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生产技术交流大会,专门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南大学教授古德生来授课。课上,古德生畅谈了我国矿业发展的黄金十年、当前我国金属矿业发展面临的艰难挑战,以及如何积极应对挑战,系统讲述了把我国从矿业大国打造成为矿业强国的发展策略。
  黄金十年跨越式发展
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,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资料显示,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,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。
  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,2010年,我国的金属矿业企业达到了63432家(不含油)。其中,大型矿山占7.24%,中型矿山占8.63%,小型矿山占绝对大头,达到83.94%。
  古德生指出,2001年,我国矿业的开采规模44.3亿吨,到了2010年,采出原矿总量就达到了62.9亿吨,10年的时间,我国矿业增长了42%。
  由中国社会科欧美黄色片工业经济研究所出品的《中国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》也显示,目前我国依托于科技进步、金融市场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的现代矿业已经形成。现代矿业不仅仍然与其下游产业保持着密切联系,而且与金融业、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日益紧密。
  古德生介绍说,2010年,我国的采矿业与能源原材料加工业合计工业总产值为30.1万亿元。他说:“中国矿业支撑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,成绩斐然。可以说,2001至2010年是我国矿业的黄金十年。”
  矿业面临两大难题
  近年来,由于国际经济提振乏力,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,企业内涵发展不足,伦敦金属交易所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,给我国的金属矿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, 企业效益普遍下滑, 亏损面不断扩大。
  从企业角度来说,内涵发展不足是个重要原因。多年来,我国矿山企业受GDP政绩思维的影响,片面强调做大做强,陷入盲目搞数量扩张的怪圈。
  古德生指出,矿山企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资金、人力和资源的投入。靠融资输血, 只会陷入举债-扩张-再举债的怪圈;融资规模越大,产能过剩问题越大,投资回报率下滑,企业负债率就越大。“煤炭、钢铁、有色金属已成为最困难的10个行业之一。未来几年,恐难根本改变。”他说。
  古德生表示,从宏观上来说,目前我国金属矿业有两大难题,包括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和金属消耗量过大的问题。
  首先,中国是最大的金属矿业大国,但又是资源相对短缺、大宗矿产“储采比”很低的国家。古德生举例说,以经营石油和矿产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必和必托公司的“储采比”为铁矿石(品位57.8%) 29∶1,铝土矿石59.6∶1。而我国大宗金属矿产的“储采比”一般小于6∶1,保障度很低。
  其次,我国是世界上金属消耗量最大的国家,又是大宗金属矿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国家。2013年,我国铜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1.7%、镍矿70%、铝土矿74%。
  “这两大难题的负效应日益凸显,加之现在的美元走强,金属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,我国的矿山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。”古德生说。
  同时,古德生指出,危机也是机遇。只要我国矿山企业积极寻求对策,主动作为,且从国家层面上来观察、探讨金属矿业的发展之路,就必将战胜这个压力。
  把矿业作为第一产业
  古德生认为,我国矿企要重新认识矿业的产业定位,完善矿业相关政策法规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学习苏联,把采矿视为冶金企业的一个车间, 采矿业被打包成为加工业,也就是第二产业,这是不合适的。他指出,矿业开发对象是矿床,其不确定性与差异性很大, 注定投资风险高、工程大、建设周期长,它的产品是加工业的初级原料,其附加值很有限,主要产值在后面的加工业。把矿业与加工业混为一谈,就扭曲了矿业的租税制度。
  古德生表示:“把矿业定位为第一产业,至关重要。这有利于根据行业特殊性,统一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法规,出台相关支持政策,使矿业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。”
  在全世界占有资源
  矿产资源的多少是保障矿业发展的基础。古德生介绍说,近几年来,青藏高原找矿获得了重大突破,已发现大型矿床162个,中型289个;新增铁矿资源储量92.5亿吨、铜矿1597万吨、铝土矿2.8亿吨。世界第25个超级铜矿也将出现在西藏多龙矿集区。
  此外,世界矿产也很丰富,大部分探明的支柱性矿产储采比超过40年, 铁矿和铝土矿超过100年。“我们要‘走出去’,充分利用国外资源。在世界矿业中,如果我们能掌握充足的矿产资源,就可以‘呼风唤雨’。这才是实现矿业强国的立业之道。”古德生说。
  他认为,我们应该实施全球资源战略,将有实力的冶金、矿业、海运、金融等单位组建成经济联合体,成为相互持股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,促使联合体成员企业在进行风险勘探、购买产权、并购重组、参股包销的投资过程中,能够齐心合力,掌握国外矿冶产业链的主导权。
  提高采掘装备水平
  采矿方法效率的高低,取决于采掘装备水平。而采矿方法是采矿工艺技术的主体,它决定着矿山的生产系统、生产规模、生产安全、采矿效率、作业成本、经营效益等。
  古德生指出,近几年我国选矿、煤矿采矿设备有长足进步,但地下金属矿的采掘设备,却发展缓慢,远远满足不了矿山需求。大型矿山主要依靠进口无轨设备,而约80%的中小矿山,大多数仍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装备水平。目前,国外四分之一以上矿山已采用无轨设备,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5倍~7倍。
  装备落后,技术就落后, 如何与国外现代企业竞争呢?古德生表示:“企业要更新采掘设备;改变采矿方法标准化的思维定势;树立‘开采环境再造’的创新理念。焕发创新思维,大力推进采矿方法变革是推动矿业升级最现实的重要举措。”
  重视研究深部采矿
  古德生介绍说,在国内,大批矿山进入深部开采,例如凡口铅锌矿、冬瓜山铜矿、金川公司二矿区、高峰锡矿、获各琦铜矿、会泽铅锌矿、夹皮沟金矿等。
  在国外,超1000米的金属矿山有90多座。其中,深度在1000米至2000米的有60座,2000米至3000米的有12座,3000米以上有3座。目前,世界上最深的是南非卡里顿维尔金矿,竖井4164米,采深已达3800米。“深部开采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所以要高度重视、大力推进矿业深部开采科技的前沿研究。”古德生说。
  资源整合 集约开采
  我国金属矿床赋存的最大特点是:大矿少、小矿多。传统的“小矿小开”模式的突出问题是机械化水平低,采选技术落后,资源回收率低,经营管理粗放,矿业秩序混乱,生态满目疮痍。但长期以来人们未能正视这个全局性的、极大地制约着金属矿业发展的问题。古德生说认为,历史证明“小矿小开”模式,没有现代化的未来。
  为了集约化开采多、小、散的矿体,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,要在全区统一规划、优化资源配置、简约重组区内矿山与选厂的规模及数目,统一矿区开拓、运输大系统,优化生产辅助系统,建设成一座集约开采的现代化的“区域矿山”。
  走绿色开发道路
  1987年,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研究报告——《我们的未来》, 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,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。这成为全人类的共识。
  古德生介绍,2010年我国采出原矿总量达82.9亿吨,产出的废料约60亿吨至70亿吨。大量废料堆积到地表,破坏耕地和工业用地,造成下游水质污染,诱发重大地质灾害,地貌景观受到严重破坏。
 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、环境污染严重、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,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五位一体”总布局,把关乎小康社会和民族未来的“生态文明建设”列入其中,并明确提出建设“美丽中国”的目标。
  古德生表示:“矿业开发带来许多负面影响,无论从国际潮流、现实国情、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,都迫使我们要走‘绿色开发’的道路。”他认为,我们要破除过去“先破坏、后治理”的传统观念。“矿床开发”与“环境保护”要贯穿于矿山发展的全过程,建立鲜明的“新矿业观”。
  走向智能采矿
  近年来,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,已把信息化列为矿山的基础设施工程,取得突出成绩,初步建成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矿山综合信息平台。
  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行业、一个企业的先进程度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。矿业信息化的发展,必然驱使矿业走向智能采矿。
  古德生说:“在矿床开采中, 以开采环境数字化、采掘装备智能化、生产过程遥控化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基本内涵, 以安全、高效、经济、环保为目标的集约化、规模化的采矿工程,就是智能化采矿。”
  他认为,智能采矿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,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产业形态。实现智能采矿就是一场矿业的技术革命。
  在“一带一路”大战略牵引下,各行各业积极谋划参与 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我们怎么样融入世界经济,为金属矿业发展提速呢?古德生认为,要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,在加快金属矿转型升级的同时,选择“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” 的道路。高校要为我国与中亚各国深入合作培育人才,要重视科学的、全面的项目风险评估,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,重视发挥协会、学会和电子刊物的传媒作用等。
  未来20年,是我国实现矿业强国梦的重大转折期。矿业工作者,要不辱使命,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舍我其谁”。古德生说:“我们要成为实践智能采矿目标的推动者、先行者,为我国矿业现代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。”

联系我们


电话

010-66557688


地址

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东里10号院东楼


邮箱

qjz@CHINAMINING.ORG.CN


邮编

100029


传真

010-66557688

社交媒体

中国矿业网

中国矿业联合会

电话: 010-66557667/7663/7666

传真: 010-66557666

邮件: qjz@chinamining.org.cn

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(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) Since 1999

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PUB@CHINAMINING.ORG.CN

中国矿业联合会 技术支持:010-66557695 信息服务:010-66557688

京ICP备13015461号-2 企业邮局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94号